cover_image

红色讲堂 | 从红旗渠到中国梦

东南学工家
2019年11月28日 05:30
图片


2019年11月27日晚,“永远在路上”红色讲堂第30讲——“从红旗渠到中国梦”,在九龙湖校区润良报告厅举行。林州市红旗渠管理处副处长、红旗渠干部学院特聘教师周锐常老师做主题报告。本次红色讲堂由党委学工部赵剑锋老师主持。


图片


01

讲座介绍


周锐常老师以“从红旗渠到中国梦“为主题展开报告,结合“人工天河”红旗渠修建的艰辛历程,深入介绍了”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。将红旗渠精神与共产党员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的担当精神带入红色讲堂。


02

讲座内容


始于梦想,最终辉煌

周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林州人民几千年来的缺水困境:太行山上恶劣的气候环境,造成了当地穷山恶水的生存条件,但是艰难的环境也造就了林州人民顽强的意志。解放后的林州人民不仅在土地上得到了解放,在思想上也得到了解放。在当地党员的帮助下,林州十万民众怀揣“誓把河山重安排”的雄心和“引漳入林”的梦想,在粮食紧张、物资短缺、设备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,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太行山上劈山修渠,一锤一钎,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和舍生忘死的气概苦战十年,终于修成全长1500公里的“人工天河”——红旗渠。


图片


红旗渠工程是民群众依靠自己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修建而成的。全县各个地方、各个单位都以大局为重,相互支持,相互配合, 国家在可能范围内给予的有力支援,无论受益地区和非受益地区都不计局部利益得失,为红旗渠建设贡献力量。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最突出地体现了林州党员与人民的优秀品质。


图片


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

林州人坚守寻水初心,十年挖山不止,用一代人的时间,完成了数代人的梦想。用雄辩的事实求证了中国梦的现实意义:只要通过切实的努力,一切梦想都是可以实现的。为我们进入新时代、践行中国梦提供了一个经典范例,未来中国人民也将抒写更多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。

图片

03

学员感想


一渠绕太行,精神动天下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,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,为中华民族谋复兴。在当时水贵如油的林州,红旗渠的修建正是践行初心和使命的过程,其中难免有诸多困难,但在人民的力量与智慧支撑下,红旗渠挺立在太行山上。中国共产党人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,为什么人?红旗渠作出了坚实有力,掷地有声的回答。红旗不倒,精神长存。

——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司家辰


红旗渠不是依赖国家的产物,而是当地人民在国家的扶持下自力更生修建的;哪怕时代再困难,过程再艰辛,他们也在重重困难之中用自己的艰苦奋斗书写了传奇诗篇;红旗局规模之宏大,同样也脱离不了各个地方,各个单位,两省人民的团结协作;同时,在整个修建过程之中,同志们都无私奉献,不计得失,这些精神都让人深深地为之感动。在红旗渠中所体现出来的自力更生,艰苦创业,团结协作,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、永远值得我们铭记!

——人文学院 梅玉倩


周老师谈到对水的渴望、修渠的悲壮、成果的辉煌,大开大合,情绪激昂。土生土长林州人,周老师憨厚倔强、激情浪漫的气质,正是质朴厚重三晋文化、慷慨悲歌燕赵文化、博大精深中原文化的沉淀。红旗渠源起最纯粹的求生本能,但梦想的实现靠的是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制度,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,人民的义无反顾。带着浪漫色彩的理想主义,铸就了新中国的一大奇迹!

——经济管理学院 曹瀚尹


看红旗渠渠畔,汩汩流淌的渠水能把人的情感带到岁月深处。古有“愚公移山”的浪漫,现有林县人开辟“红旗渠”的精神。林县儿女修建红旗渠的壮举,不仅改变了当地严重缺水的贫困面貌,更大的收获还在于孕育形成了红旗渠精神。 红旗渠精神闪耀着历久弥新的光芒,成为中华民族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。

——化学化工学院 冯一鸣


图片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东南学工家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